作者:王和平 杨晓东 曹玉珍 刘霞 欧阳贞红 胡青 杨建申 张宏 曹付群
关键词: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体积测量;脂肪抽吸术
摘要:目的 为了解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堆积及分布情况,获得腹部脂肪厚度及体积量学指标。方法 用全身彩超测试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在586计算机ucdos环境下,应用foxbase+下的生物医学数据处理程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 脐部、上腹部、下腹部皮下脂肪明显高于其它部位p<0.01,当以上区域皮下脂肪厚度分别超过25mm、24mm、12mm时,应做为脂肪抽吸术的适应证范围。并提出了计算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及体积的方程式。结论 本测量方法,较为准确的测量出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体积及范围,其结果对皮下脂肪的厚度、体积及范围,其结果对皮下脂肪抽吸术适应证的选择,抽吸量的估计,抽吸范围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526(2000)06-0300-03
the study of abdominal subcutaneous fat thickness and volume calculation in 150 adult women in yunan area
wang he-ping,yang xiao-dong,cao yu-zhen,et al.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of no 154 pla hospital,xinyang 45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find out adult woman abdominal subcutaneous fat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to got the data of fat thickness and volume.methods measure the subcutaneous fat thickenss with color ultrasonograph,calculate and analyse the biomedical data with foxbase+ under ucdos on 586 computer.results there is much more subcutaneous fat in umbilical,epigastrium and hypogastrium region(p<0.01).liposuction is indicated in the above area when thickness exceeds 25mm,24mm and 12mm respectively.an equation of abdominal subcutaneous fat thickness and volume is raised.conclusion above method can exactly calculate subcutaneous fat thickness,volume and range in adult woman.this result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as follows:to measure fat thickness,volume and range;to choose indication of liposuction;to estimate liposuction volume;to define suction area.
key words:abdominal subcutaneous fat;thickness and volume calculation;liposuction
1998年12月1999年4月,我们对豫南地区150名18~50岁成年女性进行了腹部脂肪厚度、体积及分布情况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输入586计算机,应用foxbase+下的生物医学数据处理程序进行计算分析,初步得出了豫南地区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体积及其相关的基本数据,为腹部脂肪抽吸术提供了较客观的理论依据。
1 测量对象与方法
1.1 测量对象 随机选择18~50岁成年女性150名,发育正常、身体健康。
1.2 测量项目 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腹部9区皮下脂肪厚度。
1.3 测量仪器 采用日本东芝ssa-270a全身彩超,7.5mhz探头,医用身高体重磅称,皮尺。
1.4 测量体位 平卧位,坐位,站立位。
1.5 测量部位 以剑突下窝沿肋缘向腰间与腋中线相交点,再由此点经髂嵴点到耻骨联合中心形成一个类圆形或类椭圆形几何面,以解剖学腹部分区法(左季肋区、上腹部区、右季肋区、左腰区、脐区、右腰区、左腰区、下腹区、右髂区)分为9个区。
1.6 测量点 平卧位测左右季肋、左右髂部、上下腹部各测试1个中心点;左右腰及脐部各测试3个点;共计9区15个点。坐位及站立位各测试上下腹部中点。
1.7 测量方法 平卧位用皮尺测量腹围(脐下2~3cm)、剑突下耻骨联合上、髂嵴髂嵴长度。
腹部涂藕合剂,用探头轻触皮肤,以上腹、脐部、下腹、右髂、右腰、右季肋、左季肋、左腰、左髂顺序测试。首先确定腹直肌及腹白线位置,左腹白线上方定点测量脂肪厚度,其它区域的测量也以腹直肌界面为准向该区滑动探头,或以腹膜向外探出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后,测出脂肪层实际厚度,予以记录。机器测试及量度数据测量记录均定人操作。
1.8 计算内容 ①计算每一个变量在各组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变异系数;②对每一个变量在各组均值应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③对腹部脂肪厚度及体积与其它变量的关系分别进行二元资料标准的相关分析,得出相应的相关方程式y=a+bx;④对脂肪厚度及体积与其它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⑤计算上腹部、脐部、下腹部与标准体重、超体重、低体重的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变异系数;⑥皮下脂肪体积=π×长半轴×短半轴×皮下脂肪厚度。
2 结果
2.1 从表1、表2看出,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不均衡,脐区、上腹区、下腹区皮下脂肪平均厚度明显高于其它区,经方差分析,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
2.2 不同体重、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的平均厚度(表3)。
2.3 表4显示:①22岁以下组,超体重者仅占6%,而23~50岁组超体重者占31%。说明已婚及中年女性是超体重的高发人群,该年龄段应作为脂肪抽吸术的主要对象和适应证;②超体重组腹围、髂嵴线长度、脂肪体积、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p<0.01);低体重组腹围、髂嵴线长度、脂肪体积明显低于标准体重组(p<0.01)。
2.4 由表5显示,上腹区皮下脂肪厚度在平卧位与站立位时测试数据没有显著差别,下腹区站立位与平卧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2.5 皮下脂肪体积与腹围、体重、相关回归分析。
2.5.1 皮下脂肪与腹围 腹部皮下脂肪体积=99×腹围(cm)-6418。相关系数r=0.79 p<0.001差别有显著意义,说明皮下脂肪体积和腹围高度相关,可用腹围估计皮下脂肪体积。腹围每增加1cm,皮下脂肪体积增加99cm。
2.5.2 皮下脂肪与体重 腹部皮下脂肪体积=95×体重(kg)-3?808。相关系数r=0.68,p<0.001差别有显著意义,体重每增加1kg,皮下脂肪体积约增加95cm。
2.5.3 皮下脂肪体积与腹围,体重二元相关分析。
腹部皮下脂肪体积=76×腹围(cm)+55.4×体重(kg)-7?668。
2.5.4 皮下脂肪体积与两髂嵴长度相关分析。皮下脂肪体积=132.7×两髂嵴长度(cm)-4?084.4r=0.82。3 讨论
3.1 脂肪抽吸术,是80年代传入我国的一种体态塑型美容新技术,因其操作比较简单易行,较切除整形手术的创伤小,痛苦少,皮肤瘢痕不明显等特点,而乐于为术者所选用和患者所接受[1]。国内资料表明,腹部脂肪抽吸术占吸脂术的51.12%[1]。然而,关于适应证的选择、局部脂肪厚度及堆积量的测定,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和标准。我们用全身b型彩色超声波,对150名正常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和体积的测量数据,经相关回归及方差等分析结果,初步获得了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分布及堆积规律,以及超体重人群分布和不同类型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数据。为克服脂肪抽吸凭肉眼观察和主观判断的经验主义之不足,减少手术的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准确性以及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3.2 测量是采用20世纪90年代末,现代超声技术手段,应用生物医学数据处理程序进行计算分析而得出,具有一定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测量结果显示,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堆积以脐部较为明显,其次是上、下腹部。与周兴亮等所述:“脂肪堆积以下腹部和左右髂区较为明显,上腹区次之”[2]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样本的选择、样本的大小以及测试点的定位有关,亦可能与测量方法及手段有关。
3.3 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分析,当脐及上下腹区脂肪厚度分别超过25、24、22mm为超体重,应作为腹部皮下脂肪抽吸术的适应证;脂肪厚度分别低于12、11、10mm时,应视为低体重人群;脂肪厚度在11~25、11~24、10~22mm之间者系正常体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结构的丰富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以上标准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脂肪抽吸术也必将更加成熟并不断发展。
3.4 由于站立位较能体现人体的形态,因此站立腹部脂肪厚度应作为腹部脂肪测量的标准体位。坐位测量的数据个体差异较大,不宜作为判断指标,其原因是体位的变化可使皮肤及脂肪受力作用改变,导致某一部位皮下脂肪厚度的差异。
3.5 近几年,脂肪抽吸术在国内推广较快,术式趋于成熟,但在基础研究方面仍较欠缺,我们对18~50岁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进行了初步测量研究,提供了部位量学指标,旨在能对这一新技术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王和平(1958-),男,河南尉氏人,主治医师作者单位:王和平
参考文献:
[1]林子豪.抽吸去脂术[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14(2):87.
[2]周兴亮,韩秉公,张爱珍,等.脂肪抽吸术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1,7(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