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明脂肪移植手术后脂肪的吸收问题,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了多次临床研究。证明了脂肪移植后是有吸收的,但是移植部位的细胞可正常分裂,正常生长。与常态无疑。
解决游离脂肪移植吸收问题。方法 根据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生物学特性,以纤维蛋白作为缓释剂,参与小颗粒状脂肪移植。并采用正交法设计,观察bfgf及缓释剂浓度与效应关系。结果 术后3个月,移植物重量变化在差位级为98%,好位级为225%。后者基本与动物体重同步增长。脂肪生存及增殖与bfgf缓释剂浓度关系密切。在0.2g移植脂肪中加入bfgf1 000u、2 000u或4 000u,以4 000u效果。缓释剂浓度1 000mg/l,2 000mg/l,或3 000mg/l,以1 000mg/l为佳。组织学观察各移植物均有被膜、纤维间隔。脂肪组织结构良好,细胞成熟。结论 bfgf在以纤维蛋白为缓释剂条件下,对移植脂肪具有良好的促增殖作用。其效应具有浓度依赖关系。
游离脂肪移植在百余年应用历史中一直受过度吸收的困扰。80年代以来,小颗粒脂肪移植虽给脂肪移植带来新的希望,但吸收问题依然存在[1]。1992年我们开始应用bfgf于脂肪移植。其早期血管形成效应已得到证实[2]。我们初步报道bfgf参与下移植脂肪的生存、增殖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纤维蛋白原提取。人血浆以12.5%naso4沉淀纤维蛋白原,溶解,上葡聚糖柱层析后收集,电泳定性,透析,真空干燥后备用。
1.2 bfgf(珠海东大生物公司提供)与白蛋白结合。4万个单位加入1mg/ml人白蛋白0.2ml,真空干燥备用。
1.3 动物处理及结果观察。sd大鼠9只,体重190~240g。雄性。3%戊巴比妥钠(0.1ml/100g)腹腔麻醉。取腹股沟区脂肪0.2g,剪成20小块,使用1ml注射器接16号针头能顺利通过。双侧下颌角下方各做一5mm切口,分离咬肌与皮肤(此区域无皮下脂肪)。双侧各植入0.2g脂肪。植入前按正交设计加入不同浓度bfgf10μl,纤维蛋白原10μl(表1),并以100μg/ml凝血酶10μl促凝。植入后,伤口缝一针。动物术后3个月处死。沿被膜取出移植物称重。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缓慢脱水、制片、he染色观察组织变化。
2 结果
取材可见移植组织与深面咬肌、浅面皮下均有明显界限,被膜表面肉眼见血管丰富、组织丰满。
来自:中华整形烧伤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