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时代精神的衍生物,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在红色指引的背后还裹挟着一股“质疑”与“推倒”的能量。那个文化娱乐极其匮乏的年代被终结了,却成就了中国电影界一位女星刘晓庆的&ldqu
电影是时代精神的衍生物,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在红色指引的背后还裹挟着一股“质疑”与“推倒”的能量。那个文化娱乐极其匮乏的年代被终结了,却成就了中国电影界一位女星刘晓庆的“亿万富姐”成长童话。7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初期,堪称中国电影创作新高潮,而刘晓庆的名字几乎是和那一时期中国电影进程紧密相联。
对于大多数老一辈中国电影观众而言,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属于“刘晓庆时代”。这一时期的电影跟新中国前30年的电影相比,不同是“观念革新”,如果说此前中国电影中的人物更多是一种“政治人”,那么到了1976年以后,“政治人”被推倒,中国电影中的人物渐渐恢复到其作为个体的位置——人及其社会关系、其心理情感世界,得到更多展现。
1978年,冲顶着文革意识形态的余波,刘晓庆和陈冲、唐国强演绎了中国部“青春偶像剧”——《小花》,在那个年代,受到的质疑与引发的追捧量能相当,时间证明了后者的趋动力。作为女配角,刘晓庆原本只有抬单架一场戏,而这一幕却成为电影《小花》流传30载的经典画面,中国观众为刘晓庆带血的双膝动容,被禁锢十年的心弦被兄妹纯真的情拨动着,“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旋律记叙了特定年代背景下中国人情绪的集体宣泄。
刘晓庆这样回忆那个时代,“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出色地完成了新时期电影复兴的任务。我们处在全民看电影的时代:全中国每一个人都看电影。人们对我说:你的电影影响了我的一生。”难以想像,刘晓庆凭借一批“突破性”的配角,成为“中国女星”,被写进特定的电影年代,而她当时无论对政治,还是对电影,都是懵懂的。
刘晓庆生于四川涪陵;11岁小学毕业后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扬琴。“那是我的黄金时代!单纯,向上,勤奋,朝气蓬勃。我每年以优异的成绩屹立在全班同学中,整个世界都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阳光没有灿烂太久,“文革”开始后,刘晓庆的父亲被打成“叛徒”,“父亲是川东地下党员,又出生于地主家庭,‘文革’中被打成‘叛徒’、‘地主’。
在牛棚里他宁死不屈,坚决不肯供出他的‘同党’,因为事实上没有什么同党,造反派打断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永远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走路,只能坐在轮椅里上街了。”后来,刘晓庆开始教“忠字舞”,宣传《公报》,演“对口词”,在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宣传队里演各种角色。1975年,重拍影片《海鹰》在挑选女主演,“庄映副部长向他们推荐了我。”刘晓庆在银幕上次看见自己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不相信那就是自己。但是,《海鹰》突然停拍了。而后《南海长城》摄制组请刘晓庆去试戏。刘晓庆正式踏足影视圈。
之后,懵懂年少的刘晓庆在几部电影中出演配角,却都成为有深刻时代印迹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现代电影史上充满创新意味的电影”。1979年,中国“部喜剧片”《瞧这一家子》中,她饰演新派女年轻张岚,仅28个镜头,就让她荣膺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配角奖”,而当时百花奖尚没有“女配设置”,刘晓庆领一时风骚。1980年,在“中国部武打片”《神秘的大佛》中,与葛存壮对打,《神秘的大佛》的拍摄过程颇为戏剧性,男主演葛存壮后来回忆说,剧组几乎没有专业的武术指导。
当时的导演、演员和摄像都不知道如何“借力”,他在与刘晓庆表演过对打动作后,刘晓庆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剧组甚买来几十斤猪肉,来演绎尖刀刺入腹部的镜头,后来这部影片差点“被禁”,各方领导权衡后,给了影片一个星期的上映时间,却成为当时较轰动的影片,“影院连轴放映,观众排成长龙购票,电影院经理高兴地说‘我们的腰杆终于挺起来了”……于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被称为“刘晓庆时代”。
就像在年少轻狂时,懵懵懂懂地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星”一样,刘晓庆每一次引发关注,都有大时代背景的助推。1990年,刘晓庆正式“下海”经商,有报道称,她3年融资50亿元人民币,一鸣惊人。次年底,刘晓庆的“实业发展总公司”宣告成立。她曾息影5年,全面投入商务活动。5年后复出,以一部电视剧《武则天》再次赢得她那一代中国女演员很难再有的轰动,该剧年发行量高达一万三千个拷贝。
后来刘晓庆曾一边经商,一边拍戏,一边写书。单是每年制作的200集电视剧,便要花费6000万。她手下曾经拥有20多家公司,经营覆盖范围曾包括房地产、教育、拍影视剧,甚还有生产加湿器和晓庆牌服装、系列化妆品的企业。有人问到她每年收入有没有8位数字时,她先低下头数一数手指,然后说:“一定有8位以上,如果不是,我还当什么老板?”“8位以上”的收入,让刘晓庆名列当时美国《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45位。下海经商大潮涌动的初期,“中国亿万富姐”替代了刘晓庆在后“文革”时代“中国女星”的头衔。
但时隔不久,人们开始反思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原罪”,刘晓庆也没有躲过这一波社会变革的浪潮,只是这一次,她没有封冠加冕,而是锒铛入狱。刘晓庆其实很早就已入会作协,2009年,“作家刘晓庆”的消息不知为何突然传出,一时舆论哗然。很多人都批评刘晓庆名不副实,但按照中国作协入会标准,刘晓庆完全符合,出版过两本书以上,其中一本书是文艺类作品,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没有抄袭。1983年刘晓庆自传《我的路》以14种版本在国内外发行,1987年出版《艺术与爱情》。
1992年新自传《我这八年》在《新民晚报》连载,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明报周刊》、中国台湾《大成报》、《中国作家》杂志、《羊城晚报》全文刊载,并在海内外出版发行。1995年自传《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出版。与新近加入中国作协的诸多80后作家相比,刘晓庆的自传少不会受到抄袭的质疑,且不谈是否合情,她的入会完全合理。然而,“作家刘晓庆”依然成为透视体制变化的事件,甚有人称:“‘作家刘晓庆’让我们更加了解作协——中国作协的运作机制之落后、体制弊端之深,怕是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严重地多。”
回望“中国女星”到“中国亿万富姐”的蜕变,与其说这是一个女人的成长童话,不如说,她懵懂中印证了中国时代变化的几个剪影。回望刘晓庆青涩年少时绽放在中国红色大银幕上的《小花》,想起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也叫“小花”,诗句淡而意味悠扬的叙述,隐约能映出一代电影女星流逝的光彩——“我在书里发现一朵小花 它早已干枯了 也不再芬芳 因此 我的心里就充满了 许许多多奇异的遐想:是哪一个春天,在哪一处它盛开的?开了多长时间?谁摘下的?是外人还是熟人?为什么放在这书页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