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2005年8月10日讯:一种历经20年研究的新型代血浆“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商品名“霍姆”)已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品,目前已获得中国、澳大利亚、土耳其、越南、朝鲜、欧亚组织、非洲ap及oa组织的证书,并即将获得美国的发明授权。有专家认为,这项科技成果处于领先地位,它的问世标志着战伤救治及外科危重病人的抢救迈上了新的理论高度和水平。
据发明人赵超英博士说,“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简称高渗液)不同于以往临床上所使用的等渗液体,它是一种高渗的胶体与晶体的混合物,是针对休克病理生理状态治疗的液体。传统上对低血容量病人的液体治疗主要采用大量输入(甚需几倍于失血量)按正常人体渗透压配制的等渗溶液,而大量的等渗液在短时间内输入除了很困难外,且效果差。高渗液是专家们针对传统液体用量大、使用时间长、毒副作用明显(如水肿、影响组织功能、颅内压升高、吸收期高血压等)和国外高渗液研究领域的众多缺陷,而进行的长达20年的研究成果。
合适的浓度比例是高渗液区别于等渗液的关键,这一不同使高渗液的治疗作用明显。高渗液通过高渗的吸水作用,使微循环疏通,阻断休克发生发展的根本环节,也使机体由于高渗的吸水作用达到“主动扩容”的目的。从而起到减少用药量、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据介绍,“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完善了传统的抗休克需大量输入等渗液的理论,指出了以往抗休克液体疗法混淆了机械体与生物体的区别及按正常人体配制的液体应用于病人的明显缺陷,阐述了使用高渗液抗休克的方法,提出了抗休克液体疗法的新模式:首先是需要什么,给什么;然后是需要多少,给多少。即先考虑所给液体的性质,再考虑所给液体的量。其方法是:先输入高渗液,使微循环、组织灌注及血液动力学得到初步改善(此时需要高渗液),再给予等渗液体、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可使后者液体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也能使高渗溶液可能造成的某些细胞的过度脱水状态得以缓解,恢复其功能(此时需要等渗液)。因此理论上有明显的创新。高渗液可为低血容量患者提供一种只需少量补液即能改善休克状态、稳定循环,又见效快、维持时间长疗效优于目前抗休克液的药品,且具有军民两用,不受血型限制、无需特别贮藏条件和运输方便的鲜明特色。
在临床抢救和治疗上,高渗液通常仅需输入病人失血量的1/5左右即可。如两例腹腔出血达4000ml的病人,新药的用量分别为500ml及680ml,而传统输液量则为失血量的3倍左右。另有一例腹腔大出血病人,在输血800ml、等渗液2000ml无改善的情况下,改用输入新药1000ml抢救成功。在通常治疗中,输入高渗液30~50ml即可见效,即在5分钟之内生命体征就趋于好转。另外,由于高渗液用量少效果好,可明显减少病人的直接支出和疾病后期及并发症防治等的间接支出。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的组成成分中虽然含有“羟乙基淀粉40”,但与“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药品。甚与其他代血浆(包括明胶、右旋醣酐等)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实验表明,高渗液对麻醉、烧伤、颅脑外伤、围手术期补液、icu等均有明显的作用。有关“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新的适应症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中,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的推广使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