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民族的母親河漢江流載著五千年來韓民族的喜怒哀樂及悲歡離合,自古漢江流域就孕育著生生不息的各種生靈,不僅為韓民族帶來了無窮的希望和傳奇,也是無數動植物的樂園。有580種植物與54種水生昆蟲在這裡生活,每年冬天還有35種候鳥會來到漢江安家落戶,其中包括綠頭鴨、斑嘴鴨、白尾雕、鴛鴦、天鵝及紅隼等珍貴稀有鳥類。
漢江全長共有497.5公里,僅次於鴨綠江、圖們江及洛東江,是韓半島的第四大江。漢江由南漢江及北漢江匯流而成,其中南漢江長394.25公里,發源於江原道三陟市大德山,北漢江長325.5公里,發源於金剛山。整個漢江流域約26,219平方公里,約占韓國總面積的27%。
漢江的歷史
漢江流域自史前時期就是韓民族神聖的家園。這裡遺留著許多歷史的痕跡,例如六七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南漢江丹陽舊石器遺跡,以及岩寺洞新石器時代遺跡等等。三國時代,由於位於韓半島中部漢江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一度成為古代三國相互爭奪的重要地帶。三國中最早領有漢江流域的國家是百濟,隨後是新羅,新羅並開闢了與中國的交通路線,並因此快速發展,奠定了統一三國的基礎。十四紀末,隨著朝鮮王朝定都漢陽(今首爾),漢江的影響力更是與日俱增。漢江長達1300里,猶如一條銀色的光帶守護著首都的安寧。日夜不息緩緩流入大海的江水、穿梭於漢江的船隻及往來於漢江的人群,也讓整個韓半島充滿生氣與活力。
漢江名稱的由來
早在韓四郡與三國時代初期,漢江與臨津江就猶如腰帶般纏繞在韓半島中部,並因此得名“帶水”。高麗時代廣開土大王陵碑中稱漢江為“阿利水”,百濟稱之為“鬱理河”,新羅則稱漢江上游為“泥河”,下游為“王逢河”。根據《三國史記》新羅篇地理志記載,當時人們稱漢江為“漢山河”或“北瀆”。這裡的漢山是指漢山州(現韓國京畿道廣州)。又因流入海洋的大江在古代被稱為“瀆”,所以“北瀆”就是指新羅北部流入海洋的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