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移植因为没有排斥反应、术后感染较少、移植后与自身的相容性好等优势,是目前位置较为理想的充填材料。赴韩整形网整形指导专家解释,目前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常用方法是隧道式注射,但在操作中常常会发生不够
脂肪移植因为没有排斥反应、术后感染较少、移植后与自身的相容性好等优势,是目前位置较为理想的充填材料。赴韩整形网整形指导专家解释,目前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常用方法是隧道式注射,但在操作中常常会发生不够顺畅的现象,这不仅造成术后效果的不理想,还影响着脂肪颗粒的注射量、脂肪细胞的存活率,进而造成术去形成凹陷,充填的成功率和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腔隙式”注射移植方法。这种方法经常适用与脸部脂肪充填等细微处的脂肪移植。
供区脂肪颗粒的获取与纯化
供区一般选择皮肤弹性较好、脂肪颗粒较丰富的腰、腹部、双下肢大腿内侧及臀部。取材采用注射器抽脂法。在供区皮下脂肪层注入肿胀麻醉液,配方为生理盐水1000ml+2%利多卡因25ml+0.1%肾上腺素1ml。用50ml一次性注射器配注射器抽脂专用针头进行抽脂。将针头自切口处皮下脂肪层进针,拉开注射器内芯刻度,用止血钳将其固定,保持负压水平并作往复运动抽吸。将抽取的脂肪用含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漂洗一次以去除大部分肿胀液、细胞碎片和血液。将脂肪颗粒重新置于50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内静态下让其自行沉淀30分钟,脂肪颗粒在上,漂洗液在下,轻推注射器内芯排去下层漂洗液后留下上层脂肪颗粒待用。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面颊部
从A微切口注入纯化的自体脂肪颗粒,注入量约为已注射肿胀麻醉液量的1.3倍。用5-0线缝合A微切口。用平纱轻揉表面,使脂肪颗粒分布均匀后适当加压包扎。注意不要用力挤压,以免脂肪颗粒从注射口溢出。5-7天后拆除包扎敷料、拆线。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处理。
自体颗粒脂肪组织因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造型自然逼真、勿需附加切口、不疤痕、组织相容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较理想的软组织填充材料。采用此法既可纠正体表凹陷畸形,又可达到局部抽脂减肥的目的。近年来有关前脂肪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拓展了自体脂肪移植应用的空间和前景。然而,大量临床报道显示,脂肪细胞成活率低、吸收率高,严重影响着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的修复效果,因此如何提高脂肪细胞的成活率是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移植的脂肪吸收是手术的关键
脂肪组织吸收的多少,与供区的选择、脂肪组织的收集和处理、受区的分离和处理等有关。目前在临床普遍采用的是多层次、多隧道式注射。尽管这种方法在保证注射的均匀性和获得血供等方面有一定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很多报道表明,隧道式注射过程中较易发生“卡壳”现象。一旦发生“卡壳”现象,克服操作困难的措施就是增加注射的力量,而高压注射极易造成脂肪细胞的损伤,进而影响移植脂肪的存活率。高压注射对脂肪细胞的损伤已得到病理组织学研究的证实。其次,“卡壳”现象发生时,隧道内阻力较大,高压注射极易失去对注射速度和注射量的控制,有时出现将整管注射器内的脂肪同时注入一个隧道内的情况,造成脂肪组织分布不均。再者,高压注射常常会使针头与针管之间的卡口突然分离,注射针管内的脂肪颗粒混悬液受高压推挤而喷溢,影响脂肪移植的供量。
不同的注射方法的差距
采用无针头的注射器直接注射,缩短了注射路径,增加了注射口径,使注射阻力大大减小,排除了“卡壳”现象的注射器因素;受区皮下已形成袋状腔隙,排除了“卡壳”现象发生时隧道直径过小造成的组织阻力因素;脂肪细胞在非高压、低阻力情况下注入组织中,避免了高压和小通道中受挤压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提高移植脂肪细胞的成活;脂肪颗粒在腔隙中比在隧道中更容易均匀分布,不易形成团快和高低不平现象;注射过程没有阻力,操作轻松简单;由于移植过程变得比较省力,对于脂肪抽吸物可只进行简单漂洗,避免过多漂洗对脂肪颗粒混悬液中可能存在的前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的损失,影响移植脂肪细胞的存活率。
采用腔隙式注射移植法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受区分离皮下层腔隙时一定要掌握好进针的深度。要在SMAS浅层即皮下脂肪层进行。要点是术前先在皮下层注射肿胀麻醉液,除麻醉作用外,肿胀效用可使皮下层和SMAS层变宽,易于穿刺进针,并可减少出血。二是注射的脂肪颗粒量不可太多,要使脂肪颗粒均匀平铺。术后加压包扎,防止形成注射后的脂肪颗粒因重力作用向低位堆积,影响术后填充效果。对过深的凹陷可计划用多次注射的方法完成。
腔隙式注射移植法虽然将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应用于面部软组织凹陷的治疗,但可进一步延伸到面部皱纹、鼻唇沟、脂肪抽吸术后皮肤的凹凸不平、臀部的填充和成形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