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金陵
自1993年以来,我们采用耳后皮下蒂皮瓣修复耳甲腔缺损11例,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17~62岁。病因:良性肿瘤4例(其中基底细胞乳头状瘤3例、日光性角化病1例)、恶性肿瘤2例(其中鳞状基底细胞癌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色素痣3例、毛细血管瘤1例、化脓性肉芽肿1例。面积:较小0.6cm×0.8cm,1.5cm×2.4cm(包括部分耳甲艇缺损)。深度:侵及软骨者6例、软骨膜者2例、软骨膜表层者3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3年,肤色质地正常,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
手术方法
局麻下,根据病因切除病损达软骨膜(或切除软骨),根据耳甲腔缺损创面的大小、形状,在耳后乳突部设计并切取一与耳廓根部平行的舌形皮瓣,深达骨膜表层,皮瓣根部横行切除一小条浅层皮肤,宽度与耳甲组织全层的厚度相当,形成皮下蒂皮瓣。在耳后耳廓根部相应部位横行切穿耳甲组织形成隧道,隧道宽度略大于舌形皮瓣的宽度。将耳后皮瓣通过耳甲隧道,移转到耳前,修复耳甲腔缺损创面。皮瓣的无皮肤区边缘与两侧耳甲组织创缘缝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讨论
耳甲腔的皮肤菲薄,皮下组织极为薄弱,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粘连[1],因此,在病损切除后,难以直接缝合或应用邻近皮瓣修复。植皮因色泽和质地与耳甲腔组织不同而外观效果不佳。因为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的分支在耳后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因此耳后皮瓣具有血运丰富、皮肤菲薄、皮下脂肪少、肤色与面部接近、质地柔软、厚薄适宜、供区较为隐蔽等优点,是修复面部、耳廓的理想供区[2]。应用该组织设计的皮瓣,移转并通过耳甲根部隧道修复缺损创面,手术技术也并不复杂,供瓣区可直接缝合。操作时需注意:该皮瓣为皮下蒂皮瓣,在皮瓣根部去皮肤时,应注意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即只去除表皮及表层真皮,以保证皮瓣安全可靠。在缺损范围波及耳甲艇或更大范围时,皮瓣可斜行穿过耳甲根部隧道,即耳后自耳廓根部穿入,耳前从缺损边缘穿出。如缺损为耳甲腔洞穿性缺损,可将皮瓣折叠,同时修复耳廓缺损前后面创面,但包扎时切勿过紧,以免影响皮瓣血运。
参考文献
1 陈日亭编著.颌面颈手术解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52。
2 孙弘,侯春林主编.带血管蒂皮瓣肌皮瓣转移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