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窦道或先天性耳前瘘管,俗称“耳仓”,是一种先天性畸形,是胚胎发育期腮沟的遗迹,可单侧或双侧,有些与遗传有关。窦道口大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位于耳轮脚、耳郭、耳垂等部位。平时可有浅黄色粘液或乳白色干酪样物自窦道口溢出,微臭,局部偶感微痒不适。
先天性耳前窦道患者,虽然都是耳前有个小孔,但小孔浅者仅是皮肤凹下一个很浅的小坑;深者可以是一个较长、弯曲、粗细不一、还可有分叉再分叉等较复杂的管道,多在耳前甚在耳后的皮下。管道的壁即皮肤,有汗腺、皮脂腺及上皮脱落、再生等代谢过程,因而产生上述稍有臭气的分泌物。窦道既有分泌物,窦道口如有细菌侵入就会引起发炎。发炎时局部红肿,使很小的窦道口因肿胀而闭塞,窦道内的分泌物逆流,胀破窦道末端,炎性物进入皮下,感染扩散。此时窦道口的前下方红肿,如窦道口在耳轮脚下,可出现耳后红肿。患者常有低烧、疼痛。如能积极控制炎症,多数患者可渐消肿。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因细菌毒性强或细菌抗药、个人抵抗力低,较终形成脓肿,可自行溃破或须切开引流,方可退烧,疼痛减轻。由于窦道内不断有分泌物逆流,脓肿伤口清洁换药的时间相当长。在此期间脓腔内出现化脓性肉芽则需清除。直到炎症消退、窦道周围红肿消失、窦道末端的破口封闭,脓肿伤口才能痊愈。对这种感染过的耳前窦道,为了避免感染复发的痛苦,应尽早摘除窦道方可一劳永逸。对窦道分泌物多或臭者,如患者要求可摘除窦道,而分泌物极少,又从无感染者则不必手术。
预防:如窦道口有分泌物切忌挤压,可任其自然流出后再用医用酒精棉棒擦拭,必要时每日定时擦拭,可达到清洁消毒的目的。